中鐵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是世界500強中國中鐵股份有限公司旗下唯一的綜合性科研企業。1959年、1961年,鐵道部在成都和蘭州分別成立了隧道科學技術研究所、鐵科院西北研究所。2000年順應國家科技體制改革,進入中國鐵路工程總公司,2006年改制為中鐵西南院有限公司和中鐵西北院有限公司,2014年8月,在成都合并重組為中鐵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
中鐵科研院致力于隧道及地下工程、工程地質與災害防治、橋梁及結構工程等專業領域的科研、設計、監理、檢測、施工和配套產品研發, 具有雄厚的科研與技術實力。
隧道及地下工程方面,致力于巖溶、黃土、凍土、膨脹土、高地應力、淺埋、偏壓、水下等復雜地質環境隧道關鍵技術研究,攻克了隧道超前地質預報、襯砌及支護、濕噴混凝土、機械化施工、監控量測及信息化施工、空氣動力學效應、防災救援等關鍵技術,成功解決了成昆、京廣、渝懷、西康、青藏、宜萬、京滬、武廣、石太、蘭新、西成等數十條鐵路重大干線技術難題。研究成果已納入相關規范。
工程地質與地質災害防治方面,建立了巖質邊坡水力啟動模型和大型人工降雨泥石流模擬實驗室。滑坡與高邊坡病害研究治理成績顯著,先后承擔了成昆、寶成等數十條鐵路干線與數十條高速公路沿線災害防治工程。高原凍土與鹽湖、黃土與地基基礎、膨脹性巖土與路基工程、沙漠與環境工程地質研究及應用,為青藏鐵路、鄭西高鐵等數百條干線的修建、安全運營和維護提供技術支撐。對敦煌莫高窟、嘉峪關城墻遺址、樂山大佛、都江堰奎光塔等數十項重要文化遺產進行了保護。在建筑物糾偏領域刷新了國內外層數、高度、精度等糾傾指標的紀錄。環保與環評專業技術領先,參與了青藏鐵路、鄭徐鐵路等環保工程建設及技術服務。
橋梁及結構工程方面,混凝土橋梁溫度作用及其效應、收縮徐變計算理論及方法等研究成果填補了國內空白。橋梁鑒定評估、施工控制理論和橋梁轉體等特殊工藝設計理論、施工方法以及大型特殊橋梁實時健康監控系統研究成果在數百座大型特殊橋梁得到廣泛運用。創建并推動了城市橋梁社會化、專業化管理模式,成為中國西部首家城市橋梁社會化、專業化管養單位,管養城市橋梁近千座。
勘察設計與咨詢方面,完成了北京地鐵、青島膠州灣海底隧道、廣州丫髻沙大橋、濟南遙墻國際機場等數百項重點工程的勘察、設計、監理、監測和檢測任務。勇于承擔社會責任,承擔了汶川、玉樹震后災害治理工程的勘察設計,實施捐建了中國中鐵映秀幼兒園,提升了企業品牌形象。
產品研發方面,研發了TK系列轉子活塞式濕噴機、混凝土噴射機組、全環模板臺車、仰拱模板臺車、炮泥機等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先進設備,HSP地質預報儀、大功率直流電火花源、錨桿檢測儀、收斂計等高新技術儀器,噴射混凝土外加劑、納米混凝土等新型工程材料,隧道施工監測信息化管理系統等軟件產品。其中TK系列濕噴機及其機組已出口到歐亞非等30余個國家。
中鐵科研院為鐵路、公路、軌道交通、市政、水利水電、機場、文物保護及環保等國家基礎設施建設做出了突出貢獻。取得國家與省部級科技成果獎365項,其中國家科技進步獎、自然科學獎、技術發明獎32項;取得國家發明專利、實用新型專利192項;主持或參編國家、部委和行業規范(標準)43項,主編、參編、翻譯著作73部。
中鐵科研院擁有一批包括國家級專家、省部級專家、青年科技拔尖人才在內的高素質科技人員,擔負培養博士、碩士研究生任務。中高級專業技術人才占員工總數的85%,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33人,有博士研究生導師9人,碩士研究生導師29人。擁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研發中心、創新產業基地和CNAS國家認可實驗室。主編的中文核心期刊、中國核心科技期刊《現代隧道技術》,已成為美國EI檢索期刊。參加了國際隧道協會、中國土木工程學會等20多個學術團體,多次承辦業內有影響力的國際會議;與美國、意大利、德國、英國、日本、巴西、馬來西亞等數十個國家,國內外知名科研機構、知名高校,貝爾卡特、吉爾德塔、艾華仕、洛克索伊等國際知名企業保持密切交流合作。
中鐵科研院瞄準世界科技發展前沿,在鐵路、公路、軌道交通、市政、水利水電、機場、文物保護及環保等領域科技先行,對地質重點應用理論,災害防治、生態建設、智能工程機械技術研究等專業方向進行重點攻關,提升核心競爭力,加速科技成果轉化,推進國際高新技術應用,推動工程建設進入機械化、信息化、智能化時代。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中鐵科研院以先進的理念,一流的團隊,領先的技術,科研筑基礎、產業求發展,科技牽引、專業做精做優,四位一體(科研、設計、施工、制造)、綜合做實做強,著力打造成為中國中鐵科技研究、科技研發、科技創新的領軍企業!
Tel:(網站)021-51603532;(會議)021- 51603528 51603599;(報告、手機報) 021-51603532;(定制)13482147664;Fax:021-516035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