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基坑作業的降塵主要通過使用霧炮車或灑水的方式,作業到哪,霧炮和人就跟到哪里。現在我們利用‘水幕系統’,一下把作業面罩住了,感覺更加便捷,降塵效果也更好。”地鐵新線建設者感慨道。
節能環保、抑塵降溫、增濕養護……在地鐵4號線二期菱湖大道站的施工現場,無錫地鐵探索使用“水幕”+“水循環”雙系統,為地鐵新線安全文明施工提供新方法,助力地鐵新線高質量建設。
科技加持的“水幕”
繪出文明施工新圖景
為了更好地降低施工現場揚塵、控制作業面溫度、養護車站主體結構,無錫地鐵的技術人員們在人工灑水和傳統霧炮車方式上創新使用“水幕”系統,用細紗般的水霧成功籠罩住整個工地作業區域。
該系統整體采用數碼芯片控制,可以根據壓力信號自動運行。通過耐高壓的不銹鋼管,技術人員在作業區域內部沿支撐梁每隔2米設置了1300多個輻射范圍為3~4米的可調節高壓銅噴頭,以此實現全方位的“水幕”籠罩。開啟之后,水霧依靠重力下沉,形成了覆蓋整個基坑的一道水墻,從而更加有效地降低開挖作業中產生的揚塵。相較于傳統的人工灑水和霧炮車等降塵措施,“水幕”則具有低碳、零噪音、覆蓋廣、降塵效率高等優勢。不僅如此,在基坑開挖作業和主體結構施工中,“水幕”還能通過改善內部濕度環境、降低內部溫度等作用,解決空氣流通性差、作業面溫度高等難題,實現較好的養護效果。
強化循環利用
打造綠智融合新場景
追求綠色施工,助力品質工程。無錫地鐵的建設者們通過對水的循環使用,推動節能環保與施工生產的耦合共生。為此,無錫地鐵建設團隊增設了由計量系統、集排系統、循環系統、增壓系統和末端功能區等構成的井水收集及循環利用系統。
在現場,從14個疏干井、6個承壓井抽排出的水經過過濾系統,匯集至5個井水收集箱后,再通過水管相連用于“水幕”系統等場地用水。每個水箱底部不僅設置出水口連接周邊圍擋及“水幕”系統,實現水資源內部循環,還配置了8個水表用于統計水量,與每個井對應的電箱統一編號,精確統計降水井的耗電量和出水量,成功確保基坑降水的精準控制。井水收集及循環利用系統的使用,不僅實現了潛水、承壓水對現場的“反哺”,更是讓菱湖大道站“喝”上了立體循環水,建設者們用行動踐行節能環保、綠色發展的理念。
接下來,無錫地鐵將持續推進新線建設,錨定節點目標不放松,壓緊、壓實工作職責,不斷創新工作思路,以更務實的作風、更強力的舉措,扎實推進無錫地鐵建設安全文明常態化管理,助力“會心一笑”精彩之城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