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上午,深圳地鐵13號線二期(北延)工程(以下簡稱13北)風井B~風井A右線隧道順利貫通,標志著全線提前實現洞通里程碑節點目標,成為深圳地鐵四期調整工程中率先完成洞通的線路。
13號線二期(北延)工程由深鐵集團建設管理,中國建筑總承包實施,線路全長19.3公里,設車站11座,區間13條,車輛段1座,區間隧道全長16.15公里,單個區間最長3.9公里。線路串聯光明科學城、光明中心區、光明鳳凰城,是西部偏東次一級交通走廊的快速線路,與13號線一期銜接后可實現光明科學城45分鐘通達深圳灣口岸,將有效支撐光明科學城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核心樞紐和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集中承載區。
全線7個區間穿越上軟下硬地層、5個區間穿越斷層破碎帶、8個區間穿越深厚砂層、3個區間長距離穿越高強度全斷面硬巖,下穿市政管廊、房屋密集區、河道及各類管線共計200余處,盾構下穿建構筑物頻繁、沿線地質地貌多變、施工難度大。在施工過程中,嚴把盾構準入關,采取深鐵建設項目部初審、深鐵建設盾構專家評審、外部專家審查三道準入關,確保了設備的可靠性。全線共計投入25臺盾構機,施工最高峰時高達9臺盾構在地底同時掘進,2021年8月10日,線路首臺盾構下井,2023年10月28日,全線隧道實現貫通。
“我們建立了以‘防塌、防淹、防倒、防偏、防溜’為核心的盾構管理‘五防責任制’,確保達到安全平穩施工的生產目標。”據施工單位中國建筑負責人介紹,在風險管控方面,項目通過事先抓風險評估、下穿前抓預驗收及桌面推演,過程中抓監管及反饋,下穿后抓總結與反思來保障盾構施工安全性。其中,公長區間下穿密集建構筑物時,采用了低應變檢測、地震波法探樁、地質雷達掃描孔洞、CCTV閉路電視掃描等技術手段探明孔洞、房屋基礎形式,避免出現意外險情。
“上市區間風井A~B區段是全線的關鍵線路,針對穿越長距離、大埋深、高強度硬巖地層,我們組織召開內外部專家會10余次,在深圳地鐵施工中首次使用新型EPB/TBM雙模盾構機,通過加強設計大幅提高盾構機耐磨和破巖能力,最終將該地層的常規掘進工效提高到了5-6環/天,為全線提前洞通提供了堅實基礎。”據深圳地鐵相關負責人介紹,在一系列提前謀劃和精細施工管理下,13北創造了13天完成雙模盾構模式轉換、8天洞內更換螺機的施工新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