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隨著一把“金鑰匙”從建設單位移交給運營單位,標志廣州地鐵三號線東延段(番禺廣場—海傍)全線車站順利完成“三權”移交。至此,全線車站、軌行區均已正式進入運營調試階段。據悉,三號線東延段計劃今年內開通運營。
推動全業務“無縫”銜接,提高施工效率
地鐵三號線東延段起于既有運營的地鐵三號線番禺廣場站,終至海傍站,線路全長約9.6公里,車站自西往東為傍江、石碁南、海涌路、海傍,海傍站和已開通的四號線換乘。全線建成開通后,將方便亞運大道兩側及亞運城居民出行,對“軌道上的大灣區”的加速形成發揮著重要推動作用。
廣州地鐵相關負責人介紹,地鐵三號線東延段沿線環境錯綜復雜,周邊建(構)筑物密集,下穿河涌、京珠高速路基段、四號線高架段橋樁等眾多敏感區域,建設協調難度大。區間隧道主要穿越中風化花崗巖,粉細砂層、淤泥、粉質黏土層等軟弱地層、黏土層以及上軟下硬等不良地質,給區間掘進任務帶來了較大安全難題。尤其是作為三號線與四號線換乘站的海傍站,地下管線繁雜,深基坑開挖、三條超高壓燃氣管遷改和車站主體結構施工交叉作業,幾乎涵蓋地鐵施工所有的工藝工法,對施工提出了巨大考驗。
面對復雜的地質條件和嚴苛的建設環境,廣州地鐵與廣州建筑、廣州地鐵工程咨詢公司等參建單位緊密聯動,不斷突破常規,強化科技攻關、技術方案優化,提高施工工效,攻克了盾構過污水主管、深原淤泥地層中深基坑開挖、高壓電塔下作業、頂管隧道小間距頂進施工、交通導改復雜頻繁等難點。期間還自行研究運用了“子母籠”“組合式地連墻鋼箱籠”等特殊工法輔助施工。
在海傍站車站主體施工過程中,受地下管線影響無法采用傳統明挖法施工,項目創新性提出大斷面矩形頂管暗挖施工的方案,選取了國內最大斷面泥水平衡組合式矩形頂管機“盾頂壹號”(截面為11.1米乘8.1米),采用中心大刀盤、兩邊矩形刀盤式布置模式,對管節拼裝、左右線密貼施工及地表沉降等環節精準把控,有效規避安全風險。
應對傍江站至石碁南站區間4號聯絡通道地處亞運大道下方,須穿越復合地層且距離相對較長的不利條件,考慮到采取傳統的礦山法進行人工作業不但施工風險高且效率低,地鐵建設者們另辟蹊徑,首次應用機械法聯絡通道施工工法,期間克服了站內平移、狹小空間的盾構機精準定位、大角度始發與接收、上軟下硬以及多變的復合地層掘進、主隧道管片受力監測等不利條件。
進入機電工程施工以后,地鐵建設者們充分發揮土建、機電施工一體化管理的優勢,合理安排工序,加強協作聯合,確保各作業面人員、機具、材料投入充足,通過充分應用數字化管理手段,開發基于BIM模型的項目管理平臺,建立機電施工模型與施工進度、質量關聯,實現了參建各方信息數據共享。
此外,項目還成立專門質量小組管理團隊,針對各專業設備安裝、控制線纜接線進行專業流程化管理,確保各系統單機調試一次成功;在系統聯調方面以典型車站為基礎,指引其他站點優化聯調過程,大大縮短線路整體聯合調試時間,為后續工作預留了充足時間。
建設、運營協同推進,提前掃清障礙
為保證全線車站順利移交調試,參與各方共同制定了詳細的驗收、移交方案。建設單位主動組織與運營單位的對接協調,及時梳理調試進度和現場問題整改進展,以嚴格對標移交標準為工作導向,逐項對標車站移交條件,跟進車站全專業幾乎涵蓋所有機電設備的功能調試進度情況。同時,通過建立常態化溝通協調機制,多次組織對標會和調試工作推進會,實現與多單位間的高效聯動、協調推進,實現人員、測試儀器等資源的高效、合理配置,有效提升了工作效率。
據介紹,全線進入運營調試階段后,廣州地鐵將繼續推動籌備策劃,組織協調綜合聯調、工程驗收、消防驗收、試運營安全評估等各項工作,為全線高質量開通試運營提供條件。
截至目前,三號線東延段(番禺廣場—海傍)土建工程累計完成99%。全線車站、軌行區已“三權”移交。廣州新城停車場進行剩余土建和機電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