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9日在雙創周上獲悉了“磁浮二代”項目的最新進展——由西南交大研發的“磁浮二代”工程樣車,已經走完設計、制造、調試、下線這段路,于2017年8月4日通過技術評審。目前,三節編組工程列車正在組裝,將于10月底下線。“工程列車將在成(都)洛(帶)線上進行試驗,成熟以后再推廣,比如成(都)德(陽)線。”項目研究團隊有關專家告訴記者。
在“西南交大九條”印發后三天內完成分割確權,研究團隊與中車集團一年內完成工程樣車的設計、制造、調試、下線,“磁浮二代”項目的進展快得令人感嘆。除此之外,還有從無研制經驗到批量生產只用了三年的“復興號”軸端接地裝置等205個項科技成果完成了分割確權。
推行“職務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校級改革試驗成果兩年半,成立24家科技創業公司,知識產權評估作價入股1.3億元,吸引社會資本8億元——西南交大這個“科技領域的小崗村”,已碩果累累。
比地鐵快、比動車靈活,“磁浮二代”打破市場尷尬,將在成洛示范線上測試運營
2015年,第一代中低速磁懸浮列車在長沙磁懸浮線開跑,最高運行時速100公里。這是首條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中低速磁懸浮鐵路,核心技術就是來自西南交通大學磁懸浮實驗室研究團隊。
“但是這個速度的磁懸浮在市場上有點尷尬,和輕軌、地鐵差不多。”研發團隊有關專家告訴記者,此次第二代中低速磁懸浮列車,不僅速度得到了顯著提升,最快可以達到160公里/小時,同時軌道建設成本卻從每公里1.5億元降低到1億元,降幅達30%,超過日本、韓國而居世界先進水平。“比地鐵快,同時磁懸浮起速快、制式可以和地鐵有機融合,因此在站點設置和運營管理上比高鐵、城際動車更加靈活,打破了現在一代中低速磁懸浮面臨的市場尷尬。”
不到1年的時間,第二代中低速磁懸浮列車完成從設計到通過技術評審的流程,10月底一列3節編組的工程列車將組裝完成下線。等在成洛示范線上運用成功,證實系統可靠性后,第二代中低速磁懸浮列車就可以在成德線這樣的更長線路上運行。“連通城市和郊區、衛星城鎮。”專家告訴記者。
3年從“無”到“批量生產”,復興號重要裝置走出實驗室,分割確權后校園職務科技成果“井噴”
和“磁浮二代”相似,同樣由西南交大教授研究團隊研發的“復興號”標準動車組的軸端接地裝置,只用了3年時間就實現了從無研制經驗到批量生產。
西南交大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副教授韓靖是該項目的主要研發成員,和團隊在數百安培電流的環境下沒日沒夜地研發、驗證,最終走出實驗室的軸端接地裝置質量遠遠超出曾經的進口產品,創造了“復興號”動車組飛馳百萬公里而不換“底盤”的佳績。
“職務科技成果權屬改革激活了教師們的活力,加速了這些科技成果轉化的速度。”韓靖告訴記者,目前團隊成立了四川城際軌道交通材料有限責任公司,“先確權后轉化”的方式給予了老師們“養育”自己的科技成果的空間,知識產權評估出的股權以及隨之而來的分紅,激勵著老師們繼續研發、轉化。
記者了解到,在2010-2015年六年期間,西南交大轉讓、許可職務發明成果只有14項,收入158萬元,但申請費、維持費和專利獎金支出達到900萬元。而從2016年1月西南交大全面啟動“職務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校級改革試驗以來,截至目前,已完成對205項職務發明專利進行了分割確權,評估作價入股總值達1.3億,吸引社會投資8億元,成立了24家高科技創業公司,呈井噴式增長。
西南交大“小崗村”成果證明,分割確權能激活校園科技成果轉化活力
在科技成果權屬問題上的改革創新,讓西南交大被稱為“科技領域的小崗村”。而作為此次改革的倡議者、制定者和實踐者,西南交大研究院公司總經理康凱寧認為,以上的科技轉化成果,已經能充分證明分割確權能激活校園科技成果的轉化活力。
他表示,科技成果權屬問題向來是制約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轉化的難題,形成“教授拿不走股權,學校干不成科技成果轉化,科技型企業無法成長”的局面。西南交通大學以1號文件的形式印發的《西南交通大學專利管理規定》,使職務發明人在我國首次擁有了職務科技成果70%的所有權,將職務科技成果由純粹的國有改變為國家、個人混合所有,改變之前科技成果轉化被動和權益無法繼承的困境。“這讓職務發明人成為主人翁,有了決策權,在科技成果轉化上就會更加主動,而投資者在明確發明人將全程深度參與轉化過程的時候,投資也會更加放心。大家風險共擔,利益共享。”
幾年來,分割確權結出的碩果讓很多高校“眼前一亮”。康凱寧已經接待過很多前來交流學習的省內外高校。他表示,西南交大這個“先行先試”的“小崗村”,推廣經驗的同時還將繼續走在改革創新前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