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8日-29日,全面質量管理推進暨質量協會成立40周年紀念大會在北京國際會議中心召開。
中車株機公司申報的“軌道交通轉向架全流程數字化質量控制技術與應用”項目獲得質量協會質量技術獎一等獎。
中車株機公司副總經濟師、項目管理中心總監徐海霞(左一)代表公司上臺領獎
本次年度質量評選參選成果716項,經過層層篩選,最終僅授予9項質量技術獎一等獎,同期獲得一等獎的企業包括青島海爾集團、船舶重工集團和運載火箭技術研究所等。
“軌道交通轉向架全流程數字化質量控制技術與應用”是中車株機公司以轉向架制造單元為基礎開展智能制造、打造全球首個軌道交通轉向架智能制造車間、探索智能制造背景下的轉向架數字化質量控制技術的技術成果。
此外,中車株機公司申報的“基于高可靠性的磁浮列車雙面向‘四化’創新模式及應用”項目獲質量協會質量技術獎二等獎。
“質量協會質量技術獎”于2005年設立,是國內質量技術領域第一個經國家科技部、國家科技獎勵辦公室批準設立的科學技術獎勵,也是我國質量技術領域的最高獎。
全流程數字化填補全球空白
轉向架是軌道交通車輛上最重要的部件之一,相當于軌道交通車輛的“底盤”,是決定軌道交通產品安全性、舒適性、可靠性的最重要部件,涉及到車輛的運行品質和乘客運輸安全。
轉向架產品零部件多達2000余個,結構復雜,精度和質量可靠性要求高;質量過程追溯的范圍廣、時間長;生產制造工藝流程長,生產工位達247個,屬于典型的離散型制造模式。
“軌道交通轉向架全流程數字化質量控制技術與應用”是經過中車株機公司多年實踐驗證、行之有效的一套模式,適用于“結構復雜、生產工序離散、可靠性和精度要求高”的高端裝備產品。
2019年3月,中車株機公司打造的全球首個軌道交通轉向架智能制造車間投產運行,填補了軌道交通轉向架數字化、智能化技術應用在全球范圍內的空白。11條生產線涵蓋加工、裝配、焊接、涂裝、物流等轉向架生產制造全過程。相比傳統人工操作模式,轉向架智能制造實現了集中式工藝分區、精益化工位設計,工藝流程更為緊湊,工序間距縮短,物料流轉更加迅速,使總體生產效率提升,運營成本降低。
智能化水平國際領先、協同化水平國際領先、數字化程度國際領先……中車株機公司通過轉向架智能制造的實踐,擁有發明專利4項、軟件著作權14項,編制技術規范19項,發表專業論文13篇,制定標準10項,探索出高端裝備領域質量管理新模式。
中車株機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周清和表示,該模式將引導我國軌道交通裝備制造業生產模式變革,加快整個行業向數字化制造和創新驅動轉型。同時,有助于樹立我國軌道交通裝備制造業技術領先、工藝先進、質量可靠的全新形象,提高我國軌道交通裝備在全球競爭中的地位。
8月29日上午,在“質量技術應用論壇”上,徐海霞發表題為《軌道交通轉向架全流程數字化質量控制技術與應用 》的演講,并與現場嘉賓進行互動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