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運輸部、國家鐵路局、民用航空局、國家郵政局日前聯合發布新時代加快建設交通強國的進展與成效,過去十年,我國迎來了由交通大國向交通強國的歷史性跨越,規模巨大、內暢外聯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有力服務支撐了我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和世界第一大貨物貿易國的運轉。交通運輸縮短了時空距離,加速了物資流通和人員流動,深刻改變了城鄉面貌,有力促進了城鄉一體化進程,不僅有力保障了國內國際循環暢通,也為世界經濟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鐵路覆蓋全國81%的縣
交通運輸部發布數據顯示,2012年到2021年底,我國鐵路、公路增加里程約110萬公里,相當于繞行地球赤道27圈半,高速鐵路、高速公路對20萬以上人口城市的覆蓋率均超過了95%。從2021年數據來看,平均每天約有超過6.9萬艘次船舶進出港,飛機起降2.68萬架次,快件處理接近3億件。高峰時,平均每天鐵路開行旅客列車超過1萬列,高速公路流量超過6000萬輛次。
國家鐵路局發布數據顯示,10年來我國鐵路路網規模質量大幅提升。鐵路固定資產投資累計超過了7萬億元,增產里程5.2萬公里。到2021年底,全國鐵路營業里程達到了15萬公里,其中高鐵4萬公里。鐵路已經覆蓋了全國81%的縣,高鐵通達93%的50萬人口以上城市。基本形成了布局合理、覆蓋廣泛、層次分明、安全高效的鐵路網絡。鐵路客運周轉量、貨物發送量、貨運周轉量以及運輸密度均居世界首位;貨運能力不斷提升,2021年貨運量完成47.74億噸,較2012年增長了22.3%,以往長期存在的鐵路運輸瓶頸制約得到了有效解決,“公轉鐵”成效顯著,糧食、化肥、電煤等重點物資運輸得到了有力保障。
民用航空局發布數據顯示,10年來民航新建、遷建運輸機場共82個,機場總數達到250個,新增航線3000余條,航線總數達到了5581條。我國的旅客運輸量已經連續18年穩居全球前兩位。2019年,民航運輸的總周轉量、旅客運輸量都超過了2012年的兩倍,貨郵運輸量為2012年的1.3倍,航空服務網絡覆蓋全國92%的地級行政單元、88%的人口、93%的經濟總量。我國已與128個國家和地區簽署了雙邊航空運輸協定,開通國際航線895條。在正常情況下,國內航空公司經營國際定期航班通航62個國家的153個城市。同時,著力推進國際航空物流的發展,目前每周完成國際貨運航班約5000班,通達全球52個國家的123個城市,這有力保障了國家產業鏈供應鏈的穩定。
國家郵政局發布數據顯示,十年來,郵政業業務收入從1980.9億元增長至12642.3億元,年均增幅達到22.9%,與全國GDP的比值從0.37%提升到去年的1.11%。快遞業務量從57億件增長到1083億件,是原來的19倍,已連續8年位居世界第一。基本構建了覆蓋全國、深入鄉村、通達世界的郵政快遞網絡,高鐵快遞、航空快遞運能不斷增強,無人倉、無人車、無人機等智能設施、裝備加快應用,快件最高日處理能力近7億件。
2021年交通固定資產投資3.6萬億
交通運輸部相關負責人表示,十年來,交通運輸基礎性、先導性、戰略性作用充分發揮,為國家戰略實施提供了堅強保障。我國完成了“具備條件的鄉鎮和建制村通硬化路、通客車”的兜底性目標任務,實現了“小康路上不讓任何一地因交通而掉隊”的莊嚴承諾,有力服務打贏脫貧攻堅戰和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交通固定資產投資持續高位運行,2021年創下了全年完成投資3.6萬億元的歷史新高,在服務穩定經濟大盤、做好“六穩”“六保”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鐵路方面,鐵路總體技術水平邁入世界先進行列,高速、高原、高寒、重載鐵路技術在世界處于領先地位,形成了具有獨立自主知識產權的高鐵建設和裝備制造技術體系。我國鐵路技術裝備出口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實現了全產業鏈“走出去”。我國在全國規劃建設了近80個臨空經濟區,其家級臨空經濟示范區17個,民航業在產業結構轉型升級中的牽引作用日益凸顯。
10年以來,民航累計固定資產投資達到8000億元,特別是近兩年,2020年到2021年,這兩年連續超過千億元,創歷史新高。
十年來,中央在農村公路領域累計投入車購稅資金7433億元,其中用于貧困地區的投資就達5068億元,累計新建改建農村公路約253萬公里,解決了1040個鄉鎮、10.5萬個建制村通硬化路的難題。農村公路的總里程從2011年底的356.4萬公里增加到2021年底的446.6萬公里,十年凈增了90多萬公里。“交通+電商”融合發展,“山貨進城、城貨下鄉”,加速了城鄉間的人流、物流、資金流,帶動了農村增收、農民致富。全國設置農村公路就業崗位77.4萬個,平均年收入1.3萬多元,吸收脫貧戶38.1萬人。
郵政業為產業融合發展提供了高效銜接。在與現代農業融合發展方面,培育了郵政服務農特產品進城“一市一品”項目超過1000個,年業務量超千萬件的快遞服務現代農業金牌項目(一年業務量超過1000萬件,如江蘇宿遷花木、廣西柳州螺螄粉等)100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