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去年年底下線的全球最快時速400公里動車組樣車上,由我們研制的高鐵永磁牽引動力技術得到了創新應用,與現有的‘復興號’列車相比,牽引功率提升了20%,重量反而下降了20%,鞏固了我國高鐵技術持續領跑的優勢。”
6月19日,中國中車集團有限公司首席科學家馮江華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的中外記者見面會上宣布,我國科研團隊成功攻克長期困擾國際高鐵界的永磁牽引系統高溫失磁難題,該成果已應用于全球最快時速400公里的CR450動車組樣車。
馮江華在介紹中國高鐵發展歷程時指出,牽引動力技術是列車的“心臟”。面對高溫失磁這一世界性技術瓶頸,他和團隊在實驗室連續數月24小時接力攻堅,累計完成150G試驗數據,最終實現技術突破。新一代永磁牽引系統較現有“復興號”實現三大提升:牽引功率提高20%,系統總重量降低20%,能耗效率提升4%。
談及中國高鐵成功經驗,馮江華將其總結為“三個堅持”:堅持建設交通強國目標不動搖,堅持自主創新信念不動搖,堅持協同創新機制不動搖。他特別指出,一列高鐵包含4萬多個零部件,通過產學研用協同攻關,匯聚上下游兩千多家單位、兩萬多名技術人員共同參與,才成就了“復興號”在中國廣袤大地的馳騁。
從技術的角度,馮江華用四個“更”來描述中國高鐵的變化。
一是更高速。從最早時速200公里躍升到350公里,再到前不久下線時速400公里的CR450動車組,高鐵速度越來越快。
二是更高效。CR450采用了新一代高效永磁牽引系統,節能效果顯著,與“復興號”現有的異步牽引技術相比,效率提升了4%。
三是更智能。“復興號”高鐵融合運用了北斗導航、5G通信、智能駕駛等技術,變得更加“聰明”了。
四是更安全。以CR450動車組為例,整列車裝配了4000多個監測點,實時監測列車的運行狀態,還采用了超視距系統,讓高鐵具備了提前感知前方線路突發狀況的能力,為旅客出行提供了堅實的安全保障。
“我國高鐵開啟了‘永磁時代’,也實現了我們從“追趕者”到“引領者”的跨越。”這位親歷中國高鐵從跟跑到領跑全過程的科學家強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