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至5月,國家鐵路累計發送貨物16.41億噸,同比增長3.1%;日均裝車18.1萬車,同比增長4.2%,它用持續高位運行的有力態勢,展示新時代鐵路大動脈的雙向律動。
從能源動脈到物流神經。鐵路是國家能源保障的“穩定器”,其“點對點”運輸方案讓能源供應精準高效。在山西,鐵路部門與當地煤礦、電廠協同合作,開通煤炭運輸專列,確保電煤及時供應,保障居民生活與工業用電穩定。通過推動鐵路專用線建設和“公轉鐵”,產業鏈效率顯著提升,眾多企業因此大幅降低物流成本。如今,科技為鐵路賦予“聰明大腦”,傳統鐵路升級為智能運輸網絡。依托運量大、成本低的優勢,鐵路構建起貫通南北的物資通道,讓各類物資在萬里鐵道高效流動,成為國內大循環的堅實支撐。
從陸鎖到陸聯的文明跨越。中歐班列不斷拓展運輸網絡,憑借運輸穩定性,打破海運與空運的局限,成為全球供應鏈的“穩定器”。從義烏出發的中歐班列,滿載著各類“中國制造”,跨越千山萬水抵達歐洲各地,不僅將中國商品送往國際市場,也帶回了歐洲的優質產品。中老鐵路、雅萬高鐵等“一帶一路”標志性項目,不僅改變了沿線國家的發展格局,更將國內國際市場緊密相連。中老鐵路開通后,老撾的特色農產品得以快速進入中國消費者的餐桌;雅萬高鐵則拉近了東南亞各國的時空距離,促進區域經濟協同發展。鐵公多式聯運的創新模式,讓貨物運輸暢通無阻,實現國內外市場的相互滋養成就。
綠色動脈的可持續密碼。鐵路運輸能耗低、線路綠化率高,是當之無愧的生態標兵。從包蘭鐵路的草方格治沙,到和若鐵路的綠色長廊,鐵路用實際行動踐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和若鐵路在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建成,通過種植大量綠植固沙,既保障了鐵路運行安全基礎,又改善了沙漠生態環境。中歐班列與西部陸海新通道的聯動,實現效率與環保的雙重突破,為雙循環注入“綠色”基因。
從歷史到未來,從國內到國際,是晴雨表是火車頭,鐵路貨運見證并推動著中國經濟的發展,為中國經濟注入澎湃動能,每一次提速、每一列班列,都是對“經濟脈絡”最生動鮮活的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