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0日是第四個“全國科技工作者日”。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中國科協、科技部、國務院國資委聯合舉辦的第二屆全國創新爭先獎表彰獎勵大會在京舉行。
據了解,在第二屆全國創新爭先獎章獲獎者中,軌道交通相關的榮獲第二屆全國創新爭先獎團隊和科技工作者名單見下:
★ 復興號動車組研發創新團隊
★ 中車株洲電力機車研究所有限公司 馮江華
★ 西南交通大學 王開云
★ 西南交通大學 張衛華
全國創新爭先獎獲獎團隊及個人介紹
復興號動車組研發創新團隊
榮獲第二屆全國創新爭先獎
復興號動車組研發創新團隊獲獎,是對廣大鐵路科技工作者科技報國、創新為民、拼搏奮斗的充分肯定,是他們收到的最好的節日禮物,進一步增強了鐵路科技工作者的自豪感、獲得感、認同感。
復興號動車組研發創新團隊由中國國家鐵路集團有限公司牽頭負責,以行業知名專家為骨干,是復興號研發創新的國家隊。創新團隊從國家戰略需求出發,依托國家“中國標準高速動車組及高鐵關鍵裝備研發試驗工程”項目,在重大裝備攻關方面取得創新和突破——
堅持自主創新,打造了時速350公里復興號中國標準動車組精品工程,總體達到世界先進水平,部分技術及性能世界領先,實現時速350公里商業運營,速度世界第一;搭建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中國高速動車組全新技術平臺,推動中國高鐵技術邁出了從追趕到領跑的關鍵一步。
全方位突破了核心技術,開展了車體、轉向架、牽引、制動、網絡等核心系統攻關,提升了整車氣動性能、牽引功率密度比、制動防滑性能等,研發成果已廣泛運用于復興號動車組,實現了安全可靠、節能環保,提高了國際競爭力。
開展大西、鄭徐高速綜合試驗,構建了我國高速鐵路裝備成套試驗驗證體系,全面驗證了復興號性能指標及優化方案,在世界范圍內首次成功實現2列動車組以時速420公里交會及重聯運行試驗,試驗研究水平世界領先。
立足運輸需求,持續技術創新,研發了覆蓋不同速度等級、滿足不同運用需求的復興號系列產品,復興號奔馳在祖國廣袤大地上,打造了中國制造亮麗名片,引領世界高速列車技術發展方向。
依托大規模鐵路建設特別是高鐵建設,國鐵集團深入貫徹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充分發揮企業創新主體作用,堅定不移走自主創新之路,著力推進關鍵技術自主創新和產業化應用,形成一大批科技創新成果,高速鐵路、重載鐵路、高原高寒鐵路技術達到世界領先水平,智能鐵路技術實現重要突破。
國鐵集團組織國內相關科研院校和制造企業,集中優勢科研力量,成功研制了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的復興號動車組,京滬高鐵、京津城際鐵路成功實現時速350公里商業運營,樹立了世界高鐵建設和運營的新標桿。
復興號智能動車組在京張高鐵成功上線運用,并在世界上首次實現時速350公里自動駕駛功能。目前,我國已形成覆蓋不同速度等級、不同編組形式、適應各種運行環境需求的復興號系列產品,投入運用的復興號超過800標準組,覆蓋全國27個省區市和香港特別行政區。復興號的成功研制和運營,標志著我國已全面掌握高鐵關鍵核心技術,建立了基于自主知識產權的高速動車組技術平臺和技術標準體系,推動中國鐵路邁出從追趕到領跑的關鍵一步。
中車株洲電力機車研究所有限公司 馮江華
榮獲全國創新爭先獎章
馮江華先生,1964年11月出生,中國國籍、無境外居留權,博士研究生學歷,工學博士學位,教授級高級工程師。現任中車株洲電力機車研究所有限公司董事、副總經理兼總工程師。
2020年5月,獲得第二屆全國創新爭先獎。
個人簡歷:
1989年8月參加工作。
2002年4月至2004年12月任中國南車集團株洲電力機車研究所研發中心主任、副總工程師。
2005年1月至2007年12月任株洲南車時代電氣股份有限公司技術總監。
2007年12月至2009年 12月任株洲南車時代電氣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技術總監。
2010年1月至2015年11月任本公司副總經理兼總工程師。
自2015年12月起任本公司董事、副總經理兼總工程師。
主要成就:
馮先生具有豐富的科研開發、管理經驗,共主持國家和省部級科研項目15項,發表專業論文30余篇。是鐵道部青年科技拔尖人才,全國鐵路總工會火車頭獎章、茅以升科學技術獎、中央企業勞動模范榮譽稱號獲得者。
2020年5月,獲得第二屆全國創新爭先獎。
參選院士:
他是2017年中國工程院院士增選的有效候選人。
2019年中國工程院院士增選有效候選人,并于6月6日進入第二輪評選。
西南交通大學 王開云
榮獲全國創新爭先獎狀
王開云,男,1974年7月出生,博士,西南交通大學牽引動力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個人簡歷:
(1)1994.9-1998.7 西南交通大學機械工程學院,獲工學學士學位
(2)1998.9-2000.6 西南交通大學牽引動力研究中心,獲工學碩士學位
(3)2001.9-2013.1 西南交通大學牽引動力國家重點實驗室,獲工學博士學位
(4)2000.6-2009.10 西南交通大學牽引動力國家重點實驗室,助教、講師、副研究員
(5)2009.11- 西南交通大學牽引動力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
(6)2013.7- 西南交通大學牽引動力國家重點實驗室,博士生導師
科研方向:
(1)重載鐵路工程動力學理論與運營安全技術
(2)現代軌道交通列車與線路動態相互作用
(3)高速鐵路基礎結構服役性能演變及控制
科研經歷:
(1)國家重點基礎研究973計劃課題“高速列車脫軌機理及控制”(編號:2007CB714706)
(2)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專題“列車與軌道動態相互作用安全設計”(編號:2007AA11Z239)
(3)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鐵路大系統動力學理論的研究與應用”(編號:59525511)
(4)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高速列車與線橋結構動態相互作用理論分析與試驗研究”
(5)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提速機車車輛橫向非線性振動的理論與試驗研究”(編號:50475111)
(6)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提速和高速列車機械結構可靠性研究”(編號:50323003)
(7)國家博士點科學基金項目“提速列車輪軌動力作用研究”(編號:20030613011)
(8)四川省青年基金項目“提速及高速列車輪軌橫向動態相互作用研究”(編號:06ZQ026-003)
(9)第12屆高等院校青年教師基金基礎性研究課題“基于隨機振動理論的高速鐵路非線性輪軌系統動態安全性能研究”(編號:121075)
(10)“十一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基于輪軌關系的共性基礎技術—災害環境下脫軌機理研究”(編號:2009BAG12A01-B02-1)
(11)霍英東教育基金會第12屆青年教師基金資助
(12)2018年度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資助 [2]
所獲獎勵:
(1)2003年成果“鐵路提速線路強化技術及其理論基礎與工程實踐”獲教育部提名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排名第7)
(2)2004年成果“鐵道機車車輛-軌道耦合動力學研究及工程應用”獲四川省科技進步一等獎(排名第3)
(3)2005年成果“鐵道機車車輛-軌道耦合動力學理論體系、關鍵技術及工程應用”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排名第3)
(4)2007年獲中國科技發展基金會和鐵道部詹天佑鐵道科學技術獎(青年獎)
(5)2009年成果“列車過橋動力相互作用理論、安全評估技術及工程應用”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排名第9)
(6)2011年獲四川省第11屆青年科技獎
(7)2013年第十三屆中國青年科技獎
(8)2018年8月3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公布2018年度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建議資助項目申請人名單,其中王開云研究領域的《軌道車輛動力學及服役安全》項目在2018年度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建議資助項目申請人名單內
(9)2020年01月10日,王開云研究員、翟婉明院士等共同完成的“重載列車與軌道相互作用安全保障關鍵技術及工程應用”獲2019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排名第1)
所獲榮譽:
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光榮稱號,2007
四川省有突出貢獻的優秀專家 ,2010
第八屆詹天佑鐵道科學技術獎獲獎青年獎 ,2007
"茅以升科學技術獎"鐵道科學技術獎,2010
2020年5月,獲得第二屆全國創新爭先獎。
西南交通大學 張衛華
榮獲全國創新爭先獎狀
張衛華,男,1961年4月生,江蘇宜興人,工學博士,西南交通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首個鐵路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 ,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 ,“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獲得者 ,第九屆“光華工程科技獎”工程獎獲得者 ,第五屆“詹天佑鐵道科學技術獎”成就獎獲得者,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
現任西南交通大學軌道交通國家實驗室(籌)常務副主任。
2020年5月,獲得第二屆全國創新爭先獎。
學習經歷:
1983年畢業于西南交通大學機械系,獲學士學位;
1989年畢業于西南交通大學工程力學系一般力學專業,獲工學碩士學位;
1996年畢業于牽引動力國家重點實驗室機車車輛專業,獲工學博士學位;
1995年到英國曼徹斯特城市大學進行合作研究。
參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張衛華教授是中國工程院2019年院士增選的有效候選人,并于6月6日順利進入第二輪評選
張衛華教授是中國工程院2015年院士增選的有效候選人,并于6月2日順利進入第二輪評選
所獲獎勵:
1999年,“機車車輛整車滾動振動試驗臺”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排名第二)
2006年,“鐵道機車車輛走行部理論研究與應用”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排名第一)
2009年,“時速250公里動車組高速轉向架及應用”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排名第二)
2016年,“基于耦合動力學的高速鐵路接觸網/受電弓系統技術創新及應用”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排名第一)
另外獲鐵道部、四川省科技進步特等獎2項,一等獎4項、二等獎3項
發明專利及軟件著作權:
主要發明專利:
(1) 一種軌道車輛線性電機主動懸掛裝置
(2) 軌道車輛轉向架參數測定
(3) 獨立輪對兩軸轉向架鉸接車迫導向機構
(4) 一種能同時測量鐵路車輛轉向架三向剛度的測定試驗臺
(5) 雙向機電作動式減振器試驗臺
(6) 一種流線型高速受電弓弓頭
(7) 一種列車動模實驗系統
(8) 基于差速傳動機構的鐵路機車車輛運行仿真試驗臺
計算機軟件著作權:
(1) 長大列車動力學仿真軟件
(2) 機車車輛虛擬樣機開發平臺軟件
(3) 機車車輛轉向架疲勞強度分析系統
科研教學:
張衛華教授長期從事機車車輛設計理論、車輛系統動力學及機車車輛試驗的科研和教學工作。自1989年,參加籌建鐵道部唯一的國家重點實驗室——牽引動力國家重點實驗室。并主研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機車車輛整車動態模擬大型試驗臺—滾動振動試驗臺.在研制過程中,首先科學論證了滾動和振動相結合是機車車輛性能預測的最佳途徑。在此基礎上,研究了我國試驗臺的設計方案和關鍵技術,并負責試驗臺主要部分機械系統的設計、試驗臺系統調試工作,以及標定性研究和運用方法研究,使試驗臺完全滿足機車車輛性能測試和性能優化試驗要求,使我國成為繼德國后,第二個可進行機車車輛全環境動態模擬試驗的國家。試驗臺在我國高速、重載機車車輛的研制和鐵路提速發揮了重要作用。機車車輛整車滾動振動試驗臺,1998年通過鐵道部組織的成果鑒定。其成果同年獲鐵道部科技進步一等獎和國家教委“1998年高等學校十大技創新”稱號,1999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張衛華教授為該項成果的第二完成人。
張衛華教授還率先在我國系統開展電力機車受電弓——接觸網系統動力學研究,提出高速機車受流弓網系統的理論計算模型,早在1991年就提出我國高速弓網系統的參數匹配,為我國提速列車受電弓的研制成功起到促進作用。張衛華教授積極倡導并實施開發代表機車車輛先進水平的機電式擺式列車,負責主持傾擺系統的研制。這一項目的研制成功,可實現在既有鐵路線,特別是山區小半徑曲線上的提速,將為我國既有線的全面提速發揮重要作用。張衛華教授又在我國率先提出機車車輛主動、半主動懸掛控制新技術的研究,主持該鐵道部項目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