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止2019年8月底,中國大陸已有35個城市開通了地鐵。以互聯網支付技術應用為契機,各地鐵或選擇自建App,或選擇利用外部App,實現地鐵出行的便利,提供更加優質的品牌化服務。
為初步了解地鐵出行App的應用情況,下面將對內地35個城市的地鐵出行App進行統計,并簡單分析用戶使用評價。
地鐵出行App統計
35個地鐵城市中,除長春、哈爾濱、重慶、東莞4個城市地鐵外,其余地鐵公司均已自建地鐵官方App。
其中,實現掃碼過閘的地鐵App為29個。
在未建地鐵官方App的城市中,哈爾濱、東莞2家地鐵通過城市一卡通App實現掃碼過閘;長春地鐵支持銀聯二維碼標準App掃碼支付購票,重慶地鐵支持微信、支付寶掃碼購票。
在地鐵官方App未上線過閘功能的城市中,成都通過城市一卡通App實現掃碼過閘;佛山地鐵支持微信、支付寶乘車碼過閘;北京、大連、武漢、烏魯木齊分別通過與第三方合資的方式另建地鐵出行實現App過閘。
地鐵出行App用戶評分
本文主要統計28個地鐵出行App在App store的用戶評分情況。
其中,App store評分在4.0以上的為寧波、廣州、昆明、南昌、福州、蘇州、廈門7個城市地鐵App。包含評論數的評分情況:
評分在4.0以上的地鐵出行App,評論頻率最高的詞如下:
評分在3.0以下的地鐵出行App,評論頻率最高的詞如下:
隨著公共交通移動化出行服務的快速普及,地鐵出行類App產品使用需求越來越高。此類產品的功能和體驗,直接影響著用戶的出行選擇、出行質量。
因此,地鐵出行類App應朝著滿足各類出行需求、提升用戶出行體驗、改善城市交通效率等方面,不斷優化和發展。
兩點小建議
對外部用戶。可在App內適當增加年輕人較為感興趣的內容及功能,更加貼近年輕人群。年輕人群作為App使用者的同時又是最佳的推廣人群,通過擴大在年輕人群中的使用量,形成良性循環。
當然,這里的年輕人群并非單指80后或90后,比如已經在互聯網消費領域登場的Z世代,如何理解并實現新生代的需求,也是互聯網產品能否存活下去的關鍵。
對地鐵內部。在互聯網支付技術的加持下,傳統票務系統已經逐漸實現從卡賬戶管理向個人賬戶管理的轉型。以卡扣交易為扣費依據的傳統票務支付,也可以逐漸轉向以個人賬戶為依據的信用支付。
在此前提下,基于信用支付的人臉識別過閘、基于乘客實際走行路徑的精確清分等傳統票務系統存在的技術難題,或許也可一并解決。